电子酷币

当前位置: 主页 > 终端营销 > “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时间:2017-03-01 11:4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浙江电力积分商城 真锅卡奥丽 拯救安伦觅影者 正太控吧 郑毅俊 至尊刁民 智人疑邻 智者成衣 智者无敌中白鸽是谁 中钢吧 中国达人秀金炜玲 中国红枣城

自2008年以后,我就基本不讲中国式营销了,因为我认为中国式营销的时代过去了。

中国式营销时代已过

这个想法,是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凡是以数量计量的产品,总量封顶;凡是以质量、价值计量的,增长无极限。

今年上半年,各行业龙头的半年报印证了这一点,都是销量下滑,但很多企业利润反而有增长。有人把目前企业困难称为经济危机,这是推脱责任的说法。

经济危机往往是消费品质下降,现在的危机反而是消费品质上升,所以我不认同是危机,我认为是机会。消费品质上升还不是机会?一时难受只是阵痛。我放弃中国式营销,就是认为它很难带领我们升级了。

这个判断特别重要:没有经济危机是消费品质升级的,这个在全世界都很难见到。

中国经济数量增长已到极限,必须转入质量增长。一天喝几瓶水有极限,但水的质量增长无极限;一天吃几顿饭是固定的,但吃饭的价格增长无极限;吃方便面的数量在下降,但质量可以无限增长。

近期在微信流传一个数据:去年康师傅、白象、今麦郎的销售分别下滑2.5%、12.87%、37.70%。不是经济危机吃不起方便面了,是生活方式变化不愿吃方便面了。不抛弃中国式营销,中国企业现在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一些经典营销语言吗?如“不是名牌也畅销”“不做品牌做销量”“销量为王”“持续增长”“以销量破解品牌,以销量托起品牌”“绝对的销量产生绝对的品牌”。这些提法虽然曾经广受欢迎,但都有时代局限。

一句话,中国式营销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数量的增加,帮助中国企业做大,甚至在短期内让跨国公司束手无策,但无法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有价值的增长。

为什么提出中国式营销?

要讲清为什么放弃中国式营销,就要讲清当初为什么主张中国式营销。

现在放弃,不等于当初错了。当初主张是对的,现在放弃也是对的。因为时代变了,一切都得变。营销是环境的产物,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只有适合。这才是真正的营销观。

有人说我和金焕民老师是中国式营销的旗手,其实我只是吹鼓手。因为有《销售与市场》这个媒体阵地,文章写得比较多一点,口号喊得多一点。中国式营销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干出来的,不是我们吹出来的,旗手应该是企业家们。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式营销?

中国的营销必须与跨国公司有区隔,否则根本打不赢。就像小孩与**打架,根本没法打。但是,中国营销的启蒙是受西方影响的,还是不容易逃脱它的打法。

当时有两个阵地:《销售与市场》通俗地介绍了大量国外的营销思想;屈云波的派力出版了大量图书。

中国的营销启蒙,就是学国外理论,学跨国公司。有一段时间,拿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对比很时髦。一对比,中国企业一无是处,对跨国公司顶礼膜拜。按一些跨国公司人员的说法,中国企业就不该活。

中国企业很悲观。

中国式营销让很多中国企业有了自信。跨国公司那套在中国叫好不叫座。在中国做得好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宝洁,是最像中国式营销的,但他们从来不承认,这是他们的心理优势。

我经常到一线,从来不迷信跨国公司那套,而且我们的做法很能奏效。

中国式营销能够成立有两个内在原因:

一是中国太大了,仅仅中国市场就能够培育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这个观点是模仿毛泽东的说法。规模太小,这个说法就不一定成立;

二是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与西方国家差别太大,可以培育出独有的产品体系。非洲有些国家也很穷,但规模太小,西方国家拿高端产品卖给低收入人群,他们也没办法。

上述说法,我总结为中国之大,给了中国企业非常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可以与跨国公司周旋。

可以说,中国企业不是在与跨国公司对抗性竞争,而是在与他们周旋。你做你的,我做我的。非常像毛泽东的说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能活,我也能活,而且比跨国公司发展还快,在周旋过程中越做越大。后来事实就是如此,各个行业的龙头几乎都是中国企业。

中国式营销其实是在与跨国公司周旋。中国式营销的核心,其实是不对称竞争。这是弱者打败强者的思维。

我与金焕民老师曾经私下讨论过,中国式营销其实是有普世价值的,对发展中国家很有用,就是弱者打败强者的思维。中国式营销就是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对弱者很有用。

弱者打败强者,这也是中国式营销很重要的一点,并且是以战养战。在实操中,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对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品牌驱动”还是“渠道驱动”。

跨国公司是品牌驱动,中国企业多数是“渠道驱动”。后来,陈春花教授(现在新希望的联席CEO)2004年写了一篇文章,终结了这个争论。尽管有企业在传播中还是讲品牌,但真正有效果的是渠道驱动。最经典的做法就是“深度分销”,试问哪个成功的中国企业没有做过深度分销?

中国式营销有一个天然避风港,我称之为“渠道红利”。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跨国公司很难办,宝洁“三次下乡”,都没搞定渠道。所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人口红利”,微观营销的发展是“渠道红利”。

中国式营销与西方国家不同,是非竞争性的

很多人错误理解西方营销是科特勒的4P,其实西方早就不是4P了,西方是1P,就是产品或品牌,只有中国是真正的4P。比如,西方的通路基本不存在了,西方基本没有促销(SP)。西方的环境逼得企业只有做研发(产品)、做传播(品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招。所以跨国公司的做法也是适应西方环境的结果,无所谓先进与否。

陈春花教授有个“非竞争”的说法,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就是非竞争。真正与跨国公司打,中国企业是打不过的,但是用非竞争的方法呢?

在4P的每个领域,中国式营销与西方企业都不同,这就是非竞争。

1.产品

2010年之前,中国几乎所有行业的主流产品都是行业“入门级”的,“排浪式消费”一定是入门级的。就像第一次买车,通常是入门级的。入门级的产品,跨国公司早就不做了,做出来也丢人。我们现在对“入门级”的产品也很不满意,但一二十年前可是很满意哟。

入门级的产品都让中国企业占了,跨国公司是高点,但叫好不叫座。因为中国市场本来就是入门级的。

2.价格

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至少比跨国公司低一半。价格低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中国消费者买得起了。价格低至少解决了“消费饥渴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

3.渠道

中国把渠道分为通路和终端,这是西方所没有的。通路基本是中国企业的天下,终端现在中国企业也开始占主流。

4.促销

跨国公司主要做传播,中国主要做SP(SalesPromotion)。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企业的SP支出就远远高于广告。有些跨国公司的经理刚到中国,是不做SP的,后来发现SP很有效,就比中国企业做得还狠。

中国企业在哪个P上与跨国公司在同一频道?

2008年时,多数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是中国本土企业,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它不是靠跨国公司那套做大的,只能是中国式的。结果上证明了中国式是成功的。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中国企业利用了中国市场的“原始”以及“原始”所产生的复杂,以及跨国公司对“原始”的不屑和不适应,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利用原始及原始形成的复杂参与竞争,这招很奇妙。这个思路,在毛泽东那里就有。所以,中国式营销是推崇毛泽东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s: 浙江电力积分商城 真锅卡奥丽 拯救安伦觅影者 正太控吧 郑毅俊 至尊刁民 智人疑邻 智者成衣 智者无敌中白鸽是谁 中钢吧 中国达人秀金炜玲 中国红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