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30 12: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水田里水稻和泥鳅共生,大棚内葡萄和蔬菜套种,果园里鸡鸭在树下啄食……由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资助实施的新型种养模式、推广的各种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也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着眼小微——小项目展现大作为
“今年,利用桑枝屑、山核桃蒲等农业废弃物栽培出的食用菌收益至少有30万元!”淳安梅源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周鸿春日前对记者说。
过去,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和剥下的笋壳、山核桃壳等废弃物随处可见,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不少困难。正是来自农技推广基金会的项目资助,改变了这种状况,实现了变废为宝。仅据淳安县统计,去年,该县“桑(包括梨、桃、板栗等枝条)栽菌”推广2000多万棒,成为该县年产值上亿元的一大新兴农业支柱产业。
在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桑树、梨树枝条及山核桃壳等经过粉碎、筛分等程序后被加工成秸秆煤,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为当地农民增收504万元。
云和县益农菌药专业合作社在已种植三年的猕猴桃园里套种太子参,为全县3000多亩棚架果园拓宽了增收途径。
……
在省及各级农技推广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下,枯枝烂叶变废为宝,废弃桑枝成了农民的“生钱树”,诸如此类以低成本创造高效益项目还有很多。
据介绍,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对每个项目的资助资金,早期时几千上万元,后来增加到两三万元,目前为五六万元,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远远超过投入。2015年,全省各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共投入项目资助资金5200多万元,实施项目近900个,实现纯收入16.9亿元,小项目实现了大作为,小资金带来了大效益。
传播理念——新模式唤起新生机
“‘仙草’种在活树上,不仅节省了大棚、钢架的费用,还提高了铁皮石斛的品质,每公斤的售价比大棚栽培的至少要高出 2000元。”浙江淡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胜告诉记者,铁皮石斛种在活树上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危害,不需要喷洒农药,实现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售价自然高。
自厚壳贻贝人工育苗问题解决以后,嵊泗县越来越多的渔民弃捕从养,当地形成了以贻贝养殖为主的万亩海上牧场。
在嘉兴南湖区新丰镇,原先露天种植的生姜“住”进了大棚。由于大棚内光热充足,可缩短生姜生长周期,同样一块田,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姜改为一年姜、稻两熟,一亩田当成两亩用。在新型农作模式引导下,当地农民陆续发展出“大棚地蒲-晚稻”“大棚小南瓜-晚稻”等9种不同搭配的栽种模式,还带动养猪户转业,改善了当地水环境。
各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在资助创新、推广新型农作制度过程中“以点带面”,把生态循环种养、高效利用土地、绿色安全环保等理念“种”进了农民心中。
据介绍,农技推广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累计资助创新农作制度项目8000多个,涉及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水产生态养殖、林地复合经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七大类。
坚守情怀——老辈人担当新使命
“大家都为农业技术推广出把力!”尽管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砥砺前行已20余年,当年铁瑛、李丰平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农技推广鼓与呼的声音仍在耳边响起。
为破解浙江许多地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线断网破、农技推广困难重重的局面,1995年,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成立。尔后,从省到市、县、乡镇,一大批退下来的“老领导”“老农村”“老农技”,怀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调研,多方筹措资金,落实资助项目。
如今,农技推广基金会逐步构筑起了省、市、县三级基金会与农业经营组织、新型农民、基层农技组织、农技人员联结的新型农技项目推广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人才网络,并形成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募集基金和理财增值、政府财政支持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基金会吸引了越来越多有着深厚“三农”情结的有识之士,慷慨为农技推广事业解囊。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绍兴宝业集团董事长庞宝根,先后为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捐款3000多万元。目前,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基金规模已从成立之初的800多万元扩增到1.4亿多元。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俞仲达表示,今后,基金会将在进一步完善小微项目资助等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技推广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资助一个项目,受益的可能是一个或几个主体,资助一个平台,就会有更多的农民从项目建设中受益。”俞仲达说,眼下,浙江“三农”发展进入新时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要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再助一臂之力。
编辑:王振江
Tags: 东京性爱死 田杏翼翼 铁血新共和 通缉魔鬼乖乖牌 通榆县党建网 同居非意外txt 铜牛会战 痛痒灵 偷天5200 偷心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