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酷币

当前位置: 主页 > 营销新闻 >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 “乡村网红”花式吆喝 带来乡村营销变革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 “乡村网红”花式吆喝 带来乡村营销变革

时间:2020-08-18 16: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夏天去哪里旅游最好 美国黑帮电影 世界城市人口排名 青岛理工大学排名 河南省大学排名

(谭林 朱文华)

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设立两年,已是名声在外。

乡村新闻官工作自2018年8月在广东省清远市创建以来,不仅在当地产生热烈反响,而且引发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主流权威媒体聚焦。清远乡村新闻官工作经验入选中宣部批准编写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19)》,也在“粤治—治理现代化”2018—2019年度评选中获“舆论引导”类优秀案例。

为什么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初衷很朴素:清远是农业大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信息不对称,很多农民农村增产增收了,但是却无法将增收的农产品变现,出现了丰产不丰收情况。如何破解销售难?如何帮助农民增收?

清远市委宣传部给出的答案是:打造“乡村网红”,促进城乡各类要素的互融户通。

如今1000多位“乡村新闻官”已走马上任。这些“农村网红”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挖掘本土资源、转变话语方式、畅通传播渠道,在一场乡村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革命”中,寻求实现供应链与消费端的无缝对接。

动因——

农村农业大市 城乡信息不对称、市场不接洽

装有农产品的大红花轿抬了上来,“新娘”的红盖头被轻轻撩起,来自连南三排镇横坑村的红衣花生呈现在眼前。

选择用瑶族婚礼来播报农事、安排这场“婚礼”的是三排镇横坑村党支部书记唐莹敏。连南瑶族婚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这个“能走路的就能跳舞,能说话的就能唱歌”的地方,婚礼自始至终歌声不断。

对家乡民俗文化自信十足的唐莹敏,同样对在大山里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很有信心。只是,特色文化和农产品过去一直无法改变贫困和发展缓慢的缺陷:红衣花生作为村里产量最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以往农户的销售渠道都是镇圩,每年能卖掉一半的红衣花生已经很不错,滞销部分只能留着榨油或自己吃。即使在圩日上销售,价格每斤也仅是3元,农民收入并不多。

除了特色文化、优质农产品,清远乡村还有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另一位“乡村新闻官”雷健是黑山村的村支书,黑山村有1000亩梯田,每到金秋时分,梯田的景色便美轮美奂。村民在清水活泉里养鸭,只喂米糠不喂饲料。他说:“只是这样好的美景、农产品,外界却不知道,实在太可惜了。”

清远市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农村农业大市,目前乡村旅游和乡村创业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清远像红衣花生这样的优质农产品并不少,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个、有效期内有机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认证38个,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很多乡村对外信息接收相对闭塞,普遍存在农副产品知名度不高、销路难、价格低等情况,甚至出现过“千亩冬瓜滞销”“砂糖橘滞销”,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唐莹敏、雷健遇到的问题,也是清远很多农村党员干部都会遇到的难题。

长期以来宣传资源配置倒“金字塔”,导致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一条河”“到不了岸”,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率、到达率、有效率较低,“沙滩流水不到头”,还没有完全做到用思想武装党员群众、用政策掌握党员群众。如何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如何对接好城乡资源的重大命题摆在了清远市党政领导面前。

破题——

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 打通城乡信息流通“最后一公里”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接地气”的基层一线。

在这些创新理念指导下,2018年8月由清远市委宣传部牵头,清远在全国首创了“乡村新闻官”制度,于286个行政村当中进行试点,推动乡村新闻治理,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唐莹敏、雷健等第一批307位“乡村新闻官”踏浪而来。

“乡村新闻官”,虽然“官”不大,规范制度不可缺,职责也不少。

根据《清远市关于成立乡村新闻官队伍开展乡村新闻发布的实施方案》,为能够达到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清远通过加强领导、加强保障、加强把关,进行档案化管理、定期考核评价、畅通退出机制,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乡村新闻官”要用本土语言传达好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重点是做好“三传一助”——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致富。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是新闻发言人,更是“服务员”“宣传员”。目前“乡村新闻官”一般由各村村支书或回乡创业的“新乡贤”担任,要求政治素养好、政策水平高、大局意识强、熟悉农村情况,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新闻宣传意识。

石潭镇水西村的刘逢明是清远颇有名气的返乡创业新乡贤。“乡村新闻官”制度的实施,让这个村锦上添花。刘逢明介绍,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香港有机农业公司租赁了村里400亩土地,种植经济价值非常高的芦笋、青菜、薄荷等有机蔬菜,“芦笋去年的价格是一斤15元,今年的价格预计会更高。”通过“乡村新闻官”播报,这家公司得知政府非常支持这里发展有机农业,而且村民非常团结,因此今年又追加了投资。

这一制度在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同时,也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8年8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头条报道了清远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唐莹敏用瑶族婚礼为红衣花生播报的片段也出现在央视报道的画面中,“上央视《新闻联播》确实很激动,希望这一制度为大山里带来更多关注,助力扶贫。”唐莹敏说。

赋能——

举办培训班 打通物流、资金、信息渠道

好事多磨。在兴奋了一段时间后,唐莹敏发现一次现场播报并不能带来持续效果,原来的工作要求里提到利用短视频、微信等平台进行网络播报,但自己技能有限,不知如何着手。

很多平时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村新闻官”都和唐莹敏有着同样的担忧。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在清远市委宣传部的工作日程上。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8年10月15日,筹备已久的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培训学院整合了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等社会资源,组织全市各地各乡镇官方发布负责人参加,邀请专家专题讲授播报方法和新媒体平台编辑技巧。来自各区县的160多名“乡村新闻官”首次走进校园,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脱产培训。培训让“乡村新闻官”们知道了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和宣传技巧,也教会大家如何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s: 夏天去哪里旅游最好 美国黑帮电影 世界城市人口排名 青岛理工大学排名 河南省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