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13 12: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街口挨挨挤挤的书报杂志摊点,几毛钱就能买一本杂志,也成为了很多人满满的回忆。
“半夜会有没卸妆的女孩不顾口红来撸串,也有老外捧着一碗麻辣烫和一个大煎饼。”
1995年城隍庙二期建成开业,小商品经济在合肥发展盛极一时。而经营了10年的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开始进入了低迷期。这一切,都为“女人街”提供了先天条件。1996年初,节约巷开始安排下岗女工再就业,形成女人街的雏形,1997年,节约巷开始正式叫“女人街”。
这里裹挟着最浓郁的市井气息,也携带着不容回避的“老城基因”——因道路狭窄,两边是老旧小区,每天这条道路上人潮拥挤,交通秩序混乱,甚至还存在摊点乱摆、电源私拉、消防通道被占等现象,这也让官亭路陷入“聚而不大、做而不强、单一无序”的尴尬局面。
中安在线讯据江淮晨报报道,最近,城隍庙火了,它无疑是合肥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将视野拉得更高,可以看到“改变”与“升级”一直在合肥老城区的地图上发生着,或成功或失落。近日,记者走访女人街、罍街、后街以及即将迎来改造的官亭路,从这些经典案例入手,展示现在追溯过往,以期从中破解老城区改造后亟待破解的难题。
李老先生的外孙女小魏就是官亭路的拥趸者,“10年前,官亭路上的美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面食和麻辣烫却很有名。”小魏说,大约是从2009年开始,官亭路上的美食就丰富起来了,“胖姐面馆、小胡生煎、三河胖子肥肠馆、川西人家、片片鱼……可以说,合肥有名的小吃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罍街的夜晚从9点开始升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也许只为听一段相声。一到晚上七点,罍街茶馆的音乐会准时响起,这让罍街的声浪瞬间飙高。
于是乎,合肥人尝到了个体经济的甜头。决策者想到了再建一个“城隍庙式”的小商品市场,女人街的前身七桂塘小商品市场诞生。1986年的国庆节当天,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开业,成为当时庐州城最大的新闻,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它为后来女人街的出现做了铺垫。
朱清秀自诩“文艺青年”,喜欢“本地文化”。她今年28岁,戴一副黑框眼镜。三年前开始,她常来罍街茶馆,她喜欢和陌生人一起嗑瓜子、品茶、听相声。
几块钱买一瓶酒,就可以在罍街的各种饭庄微醺,这里没有人逼你消费。
官亭路改造的消息一出来,不少市民与网友即开始梳理与怀念——谁家的煎包好吃、谁家的肥肠味道够足、谁家的鱼分量充足……他们更想知道,改造之后,这些美食还在吗?记忆中的味道还在吗?
变脸,从朴实到精致
“为了提升官亭路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未来将集中管理流动摊点,建立食材安全追溯,增加机动车停车位,从而将官亭路打造成精品道路和特色街区。”蜀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出现改造后遇冷情况,会在特色上下功夫,并单独划出区域引导流动摊点,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昨日傍晚时分,女人街一家服装店老板坐在店里,淡然地听着流行歌曲。“顾客不到以前的一半,当然能闲下来了,要是以前,每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这个因酒文化而得名的地方,因满足了市民对夜市的需求,逐渐成为合肥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很少会出现独自行走的人。你是谁在这里根本不重要,也没有人会记住你。人们聚集在这里或满足味蕾,或喂饱视觉神经。
夜市,美食集大成者的标杆意义
梦想VS现实:“香街”响亮且易记,却失了“合肥味道”
这是留给设计者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女人街乃至旁边七桂塘“提升人气”的努力从未间断,但现实的反映是,它们始终未真正走入百姓心中。
跟城隍庙一样,作为合肥最早出现、至今仍存在的两个“商业街区”,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隍庙的出现要比女人街早,1978年以后,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信号发出,个体经济在合肥的安庆路上得到呼应,这里成为一个自发的小商品集散地。当时工商所为了便于管理,就把商户集中起来,城隍庙应运而生。
北京有“后海”,合肥有“后街”。在包河区马鞍山南路与皖江路交叉口,一条散发着徽派文化气息的创意时尚休闲街区于2015年上半年悄然绽放。
更名,梦想未照进现实
路径之四
梦想VS现实:女人街从曾经的“女人天堂”到现如今的“门可罗雀”
Tags: 大宋高参 大唐传说 大唐双龙之无敌天下 大同黑社会红人 大亚湾海贝贝幼儿园 大雁文学网 大侦探西门全集 单天方 当蜜桃成熟时下载 刀尖队 倒鸭子当事人 稻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