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5 12:57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中国营销人是中国企业、中国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也是最富有思想性的一个群体。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认识,并不是很想说出来,怕伤了大多数营销人。最近几日看潦寒发表《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我一边欣赏一边又想起那个埋在心里的感觉。
这个感觉是什么呢?
我看过去15年间的营销界思想风云,觉得大部分营销人包括《销售与市场》、第一营销网上的很多专家作者,都陷入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的意识陷阱里。
我在《封口》11节“策划江湖”的留言中写道:如果有上中下篇,那么到目前为止的上篇适合叫中国营销策划界的罪与罚;中篇,可以是中国企业营销的罪与罚;下篇就是中国媒体的罪与罚。如此则全矣。
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行业的问题特别是阴暗丑陋的一面,总是会带来思想与情感上的巨大冲击,这就是坏事比好事记忆深刻的原因。另一方面,弱者往往喜欢对弱者的缺点进行放大,对于强者的缺点反而更加宽容,因为强者的成功财富激发起弱者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绪。
如潦寒、余不讳(《忽悠外传》作者)还有网络上的营销专家、营销人对“外脑”特别是中国策划、中国咨询的揭黑文章或批评,固然读来有趣,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企业界、媒体界的罪与罚要比策划界的“中国营销大师100人”要人数之多、为害之众、影响之广得多。
为什么这样说?
所谓的营销界应该包括三大块:企业界、外脑界(策划咨询培训调研广告)、媒体界。不要说与企业家、媒体界相比,外脑界是弱者,本土策划咨询即使在外脑界里也是弱者。
以中国策划界(含本土营销咨询、管理咨询,不包括跨国管理咨询、培训行业)每年不足10亿元的产业规模(以露过脸的“知名”策划咨询公司估算),最大的策划机构年营业额(策划及咨询收入,不含衍生的广告业务)不足5000万元,与号称百亿的培训、千亿的广告及市场调研比,与IBM、BCG、埃森哲、罗兰贝格每年几十亿、百亿美金的收入比,今日中国策划咨询对中国市场、中国营销之影响----坏影响,好影响----皆不足论道。
这个产业无规模的行当却产生了营销话语舞台上最多的演员:策划大师、咨询顾问、学院派(或产学两栖)专家、营销经理人、媒体编辑,主导着中国营销话语权与话题风向。
一个本质上是弱势的群体掌握了舆论阵地,在企业与媒体两大势力与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营销思想界出现了三类论调:一类是研究问题与主义(思想),分享成功与失败经验的作者,比如金涤源、刘春雄、刘建恒、潦寒等先生的文章;第二类是希望获得营销新知与方法的学习者的评论与感想,如小马(亮亮)、包强盛等网友;第三类是抒发“羡慕嫉妒恨”的文章。
与潦寒、余不讳这样一个有记者亲政的事实,一个对忽悠逻辑的深入解析不同,第三类写手们的批评文章,以偏概全、坐井观天的肤浅之论居多。中国营销界因为三类人群的比例失调----第一类专家的声音太少,有些专家也不免标榜自我却否定行业----而陷入自我混乱。
第一类的思想者,能以市场与企业为对象,研究问题、寻找方法与思想,虽然不免有个人偏好与情感,但总体是创造了积极的价值。如潦寒、余不讳这样针砭弊端的报告与分析,即使观点有所偏颇,但事实或道理却有根有据,足以为鉴为戒。
那些空谈想法(其实是裹着思想外衣的情绪),一不研究行业特点,二不思考专业逻辑的文章,随意臧否不说,还将学识之鄙陋当做深刻,斗量海水、管睨豹窥,与营销这个残酷竞争的专业所需要的实战及理性品性相差太远,诚无价值。
在一些基本的是非面前,弱者总是容易陷入自我矛盾与自我否定,强者尤其是居心叵测者却希望维持现状----对于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会有本能的维持现状的意识形态,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对稳定秩序的推崇。
弱者需要摆脱强者的“秩序假象”与弱者内在的自我否定,“冲决重重网罗”之后,才能获得颠覆现状、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对中国营销策划咨询的认识,就可以看到上述这种强者与弱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表现。
中国策划咨询对于中国企业的总体推动是正面与积极的,比每年耗费企业资源动辄百亿的广告招标,策划咨询对于企业投入的性价比是超值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按中国企业每年销售收入1%测算“企业智力资产”(咨询、培训、调研等)的投资,中国策划咨询界的产业规模过小,而企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15%以上投放广告、促销,因为缺乏科学规划而浪费或无效投放的广告费何止“一半”?
这些被浪费及无效投放的广告费,给企业带去的是净损失,而任何一个策划咨询项目,哪怕问题再多,也都不会给企业造成净损失。那些认为策划将企业导入困境的论调,与认为策划大师造就成功企业,是一样荒谬与无知。
中国策划咨询界的真正问题,是没有建立起以专业、人才为核心的品牌溢价能力,因为这个能力的建立不仅需要时间、才情与坚韧,也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看看倒下去的毕博咨询当年在上海的产品研发中心,不得不重视跨国咨询在研发上的强大投入。
第一代(诞生在1996—2005年)策划咨询大师们满足于“关系营销”带来的生意与利润,不愿(大部分也无能)去构建一个真正的“基于研发的专业支持体系”----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投入,不仅有被泄密、山寨的知识产权风险,还有因人员流动造成的投资回报风险。
与本土策划咨询陷入自我矛盾、自我否定不同,跨国咨询却在与时俱进。刚刚发布门店与电商疾进战略的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对记者说:“苏宁电器筹备未来10年规划,是从2008年3月开始的,在罗兰贝格、德勤等外脑的协助下,2010年年底基本成型。”
中国咨询界、媒体界、营销界不去多研究为什么跨国咨询在中国成功企业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反而放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否定行业的本质与未来,这对渴望成长、渴望方法、渴望进步的中国中小企业有害无益。
就像我们看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反而认为是文化侵略,却不去问自己,中国文化产业为什么不能有如此创意?
总是有人说咨询是一个做不大的生意或商业模式,却不去反思一下:为什么跨国咨询就能做成超级规模?中国咨询做不成规模,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还是咨询业者自己的问题?这其实用非常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我们绝不是要求揭黑、揭丑、揭恶的记者或作者“封口”,要封及能封记者之口的只会是媒体或企业而不是作为弱势群体的策划咨询界。我们希望如潦寒这样的文章能在三年前就发表出来。
没有一个行业会在真相面前坍塌。如果行业因为真相而倒塌,那说明这个行业的存在就是一种邪恶与犯罪。即使是三聚氰胺、起云剂这样的怵目惊心的真相,揭开这些丑恶,会让行业更干净、更健康;早揭早干净。
Tags: 安吉的奇妙旅程 诱人的恶魔之吻漫画 eee4c 我爱幼交 习见平简介 何处飞花txt新浪 畏光 水泡 罕见病 深宫幽兰 检艾网 香奈儿普雷斯顿快播 唠叨药 邪王戏妃 星聆网 苍蝇陷阱快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