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3 16: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如何营销网 点击:正在加载...
生产厂商给广告公司回扣,作为对广告公司工作的“激励”。广告公司每年春节都给客户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以示“感激”。这些都是中国大公司之间经常做的事情。它让在中国做营销变得尤其费劲,因为在创意作品之外,总会有些“别的”东西。有时是交易,有时是握握手,有时是其他好处。
在我曾经工作过的中国公司里,唯一的营销策略就是让别人“觉得”它们很大。当我在美国工作时,主要的营销手段常常是确定一个品牌的“意义”和“主张”。规模是成功的结果——它本身并不是一种营销策略。
分享到:
我的一位同事打开出租车门要下车,这时一辆摩托车撞到了门上——出租车司机本来不该随意停车,我的同事也应该在开门前更小心地看一眼,而摩托车也不该试图从路沿和出租车中间穿过去。
我并不是说在美国不存在同质化——在美国也有。但我发现,至少还会有人在说要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做有风险,但也会有回报。然而在中国,标新立异却会被认为是纯粹疯了,并被嗤之以鼻。那些过于不一般的点子会被条件反射般地回绝掉。合群的压力就是有这么大。
美国不存在营销时的行贿和贪污——但当被曝光时,谁有罪、哪里出了问题也通常比较清楚。在中国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中国的共识是,所有人都有一点小错。有句老话讲:“拒绝你的贿赂是我不对,但至少你行贿也不对。”
在 Interbrand 2014 年世界百大最有价值品牌中,只有一个是中国品牌:排在第 94 位的华为。这是不是说中国的营销人员天生就不如别人呢?或者说中国的品牌天生就不招人待见?
我的看法很简单,中国的营销人员对于品牌和什么让品牌变得有价值的假定,和别人完全不一样。这让西方公司(比如 Interbrand)在评估品牌价值时,无法精确地捕捉到差异所在。
让我们再回到刚才所说的“路权”情境下。对于一个纽约客来说,他完全有理由先走,因为他走得比汽车慢、人比汽车小,而且人外面也没有包着铁。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开车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汽车才会停下来。
我们拿另一个交通场景来举例。到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城市去,你会注意到(似乎)当地的街道都很乱。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交车、卡车……大家都走在一条道上。然而一切又都似乎没出什么问题。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可以归结到“有力量才有权利”这样一个体系上,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个现象:从众效应。
听起来是件简单的事,但实际上却十分复杂。
Tags: jiujiu 淘宝内部优惠券网站koumen.net 我要赚钱网 site::39qq.cn 998 我爱广告任务网 吉他调音 给你们